一、教育的概念與類型
(一)教育的內涵
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產生于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二)教育的類型
(1)從教育發生的場所來說,可以把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2)從個體對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把教育分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二、現代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杜威等學者的觀點
杜威認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會化。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學校即社會”和“兒童中心論”等觀點中,體現了通過創設社會情境,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生活,從而實現社會化的思想;而教育的次級功能,更主要地體現在教育的次級社會功能上,就是通過個體的發展,來維持社會系統的運作,維護社會制度和再生產現存的生產關系。
(二)現代學校教育的顯功能
(1)社會化的功能。
(2)社會選拔的功能。
(3)提高人口素質的功能。
(4)知識技術創新的功能。
(三)現代學校教育的潛功能
(1)建立未來人際關系。
(2)減小就業壓力。
(3)社會控制的功能。
三、教育的社會學分析視角
(一)功能論視角下的教育
對教育的社會學考察,功能論者首先關注其功能,即為專門化的社會角色提供訓練有素的能力,具體表現為:
社會化即讓個體成為社會的;遴選即為分工后形成的不同社會角色提供適當人選。功能論的思路雖然能夠有效地處理現實社會中教育的功能表達議題,但也遺留下諸多問題。首先,遵循這一思路的教育研究無法處理社會變遷的問題;其次,教育的功能分析建立了一種宏大的理論模型,它關注了社會大系統之間的關系,卻忽略了系統內部行動者之間的關系與互動。
(二)沖突論視角下的教育
沖突論者認為,社會秩序不是建立在對共同價值的一致認可上,而是建立在統治階級的控制權力上。具體至教育研究領域,學校不再被視為社會實現其自我良性再生產的領域,而成為統治階級用以生產與其特殊地位與利益相吻合的地位的工具。顯然,遵循這一邏輯的學校教育有可能是社會控制與“統治一被統治”文化再生產的機構。
(三)互動論視角下的教育
在教育的社會學研究中,互動論傳統被稱為人本主義”和微觀取向。它將視角引入到具體的教育場景之中,引入到人與人的互動關系之中。互動論傳統的教育社會學研究理論大多持有一種個人主義的立場,這與之前的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互動論路徑下的教育社會學研究的確帶來了以師生互動為代表的教育微觀過程研究的突破,但陷入了另一種僵局,即缺乏統一的理論解釋框架。
四、教育和社會不平等
(一)教育不平等現象
從歷史情況來看,國內外都存在明顯的教育不平等情況,這一方面體現為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體現為教育沒有帶來大規模的向上的社會流動。
(二)教育不平等的社會學分析
1.對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美籍奧地利學者伊凡·伊利奇對學校教育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認為:
(1)學校正在為各種受壓抑的、互相隔閡的和失去人性的社會服務,其實質是維護現存秩序的社會工具。
(2)在學校中,學習和教育都是強迫性的,它要求達到一定年齡的兒童在教師的監管下整天學習強制性的課程,是“沒有快樂的機構”。
(3)除常規的知識傳授之外,學校還在傳授著一些“隱形的課程”,即進行一種價值觀的宣講只有學校教育才能幫助每個人為成長為社會人做準備,學校中不傳授的東西幾乎沒有什么價值,從校外學到的東西是無價值的。
(4)只有發動一場“去學校化”的變革,使教與學重新具有個人責任感,才能使學習與教育本來的意義得以回歸。
2.教育與文化資本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從文化資本的再生產角度著重分析了來自社會下層的思維方式更容易在正式的學校環境中遭到排斥的原因。在對社會階級的文化屬性進行深入分析之后,布迪厄指出:
(1)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與文化資本。
(2)較低階層的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談吐風格與品味往往與體現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學校環境格格不入,因此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適應性困難,缺乏自我提高的動力。
(3)中產階層的孩子所擁有的文化資本和思維習慣與學校要求更為協調,因此更適應學校的生活,并更容易取得學業成功。
3.勞工階層子弟的“亞文化”
社會學家保羅·威利斯提出了有關亞文化再生產機制的討論,即勞工階層的子女是如何再次成為勞工的。他的基本觀點是:
(1)勞工階層的孩子們并非心甘情愿地成為社會的下層。
(2)他們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通常擁有不錯的實際生存能力。
(3)由勞工子弟組成的男生群體擁有自己的亞文化。他們不僅充分理解主流教育對于個體塑造的訴求,而且還能夠與制度對抗。
(4)在畢業后的就業過程中,勞工子弟們也不認同學校代表的主流社會價值,而是欣賞藍領文化,并選擇其作為求職意向。
(5)他們在成年后可能會意識到教育對于社會階層流動的意義,并開始教導下一代接受主流教育觀念,但其子女仍有可能繼續父輩的生活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