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
(一)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
1.哲學的基本問題
(1)物質和意識哪個是本原、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這在哲學上屬于本體論的問題,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主要指思維能否認識存在的問題,即世界可不可以認識的問題這在哲學上屬于認識論問題。承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屬于可知論;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認為世界是不可能認識或不可能徹底認識的,屬于不可知論。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如何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
3.一元論和二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
(1)承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本質或本原,這種哲學就是一元論。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物質和精神這兩個相互平行、各自獨立的本原,這種哲學就是二元論。
(2)一元論有兩種:唯心主義一元論和唯物主義一元論。
①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統一于精神,有兩種基本形式:主觀唯心主義,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都是某種“客觀”精神的產物。
②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統一于物質,經歷了三種基本形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質或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直觀性和不徹底性;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高形態,科學地說明了世界的本質問題,指出世界的本質或本原是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二)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1.列寧的物質定義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簡言之,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列寧的物質定義的重要意義
(1)它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質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
(三)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運動是標志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和過程的哲學范疇,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相對靜止是標志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的哲學范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四)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
1.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向前發展。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即每一個物體都具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和高度。
2.時間和空間是內在統一不可分離的。四維時空概念就是一個表示時間和空間相統一的概念。
3.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和空間與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離。世界上既沒有脫離時間和空間運動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
4.時間和空間既是絕對的、無限的,又是相對的、有限的,是絕對和相對、無限和有限的統一。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無限性,是指整個物質世界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邊無際;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體事物在時間上有始有終,在空間上有邊有際。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無限性與相對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絕對性、無限性存在于相對性、有限性之中。無數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有限性之總和,就構成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無限性。
二、實踐的本質、特點、形式和作用
(一)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具有客觀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三個特點。實踐包括物質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三種基本形式。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與人的實踐相聯系的物質世界
1.人的實踐活動與自然界的二重化。
2.社會歷史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創造的。
3.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空間
1.勞動實踐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的決定性環節。
2.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
3.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物質生產實踐的持續進行,使生產力不斷發展,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得到解決,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科學實驗的進行推進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大大加快了社會發展的進程。